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陳德政專欄|B面第2首】If You Were Here

原文刊登於 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3513,這裡僅做備份。


【陳德政專欄|B面第2首】If You Were Here




















我在一個冷寂的二月早晨,得知妳離開的消息。

我坐在床上,努力回想我們上次見面的時間、地點。腦中一片空白。

我繼續想著,我們上次通信、講話,是什麼時候。什麼也想不起來。

打開妳的臉書塗鴉牆,溢滿朋友們的悼念語句,大家都很不捨、震驚。其中有些是我認識的人,多半是不熟悉的名字;我們倆,畢竟已經不是同一個圈子裡的人了,好像已經這樣也很久了。

查看臉書上的通聯記錄,發現妳我未曾通過信。在臉書不再像是日新月異的科技產物,反而愈來愈像聖經那樣陳舊、龐大、過時(且欠缺內建搜尋功能)的2015年現在,連我媽偶爾都會發來一封站內信了,兩個從未在臉書通過信的人,還能稱得上朋友嗎?

我發現手機裡也沒有妳的電話。

當然更沒有Line、WhatsApp、WeChat那些空虛得張牙舞爪,好讓我們沉溺上癮的社交軟體帳號。

我們友誼存在的證明,除了我不再牢靠如昔的記憶切片,也許只能在「那個地方」找到了。到頭來,真的只剩下那個虛擬的場域。

我鑽出棉被,寒冽的頂樓空氣如一柄短刃,刺著我閉鎖的毛細孔。走到書桌前,喚醒電腦叫出那只眾聲雜沓的黑盒子(口訣為ptt.cc),像過去十五年一樣,我在反白的長方格子裡輸入自己的ID。

辭去板主後,那看板已不在「我的最愛」選單裡。我潛入看板列表的根目錄,試著辨識出它的位置,一層一層往下尋找,卻發現自己被困在不同的子目錄間。在這個位元城市中,空間的結構糾結如蜘蛛網,路徑曲折似迷宮,而我終究只是一個浮游的代號。我們都只是代號。

終於,我在Music_Area的清單內瞥到那曾經一天要點入好多次,如今七年未曾造訪的看板。造化弄人,最終仍是妳讓我回到這個板上,一如我們最初是在這裡相遇。

幾乎需要鼓起勇氣,我點進去了。板面上一片靜悄悄的,沒有太多人在說話。物換星移,全是陌生的ID,無人提到妳離開的事情。

以前人來人往,我記得比較熱鬧,卻多了喧譁的論戰,惹來無謂的是非,或許那是妳我相繼遠離這裡的原因。然而,它曾是我們青春的寄託啊,一座以幻麗音符和灼熱血液築起的烏托邦。

遍尋不著從前的歸屬感,我在人去樓空的板上匆匆逗留了幾分鐘,連按五次左鍵返回主選單。查詢後才曉得妳的ID已注銷了,我打開信箱,祈禱那些信件都還留著。事到如今,它們是最後僅剩的證據。

因容量限制,這信箱早已塞滿,最後一封停在2011年初,之後無法再收,反正大家也不在這裡寫信了。多年來我沒有勇氣打開它,裡面徘徊了太多過去的鬼魂,佇立在往事留下的遺跡上。你不忍逼視,知道某些事件會讓你感嘆生命現實,某些身影會讓你遺憾再三。

眼前電光石火閃過一個個熟悉又陌生的ID,一條條陌生又熟悉的信件標題。我開始翻閱,一共四百多封,最早的一封日期是1999年十月,發信者的暱稱為「垂 死堅持全部消失」,他(或她)問我暑假在英國的音樂祭,有沒有看到Offspring或Nine Inch Nails的演出,要我多寫一點。

當時我剛在板上貼了一篇音樂祭的心得,算是初次在網路上發表文章。如此說來,「垂死堅持全部消失」的來信,是我寫作生涯收到的第一篇讀者迴響。

很快便找到妳寫的信,是一則通告,發信日為1999年最後一天,妳祝大家新年快樂。那是上線人數不過幾百人的年代,每人都能註冊到想要的夢幻ID。我看著 通告裡的板友名單,真是臥虎藏龍:Liam、Noel、Edge、Daysleeper、diamondsea、Pavement、 Superchunk、Cure、maryjane。

Oasis兄弟檔都到齊了!還有U2的吉他手,一首REM的歌,一首Sonic Youth的歌,幾組90年代經典樂團與一根大麻捲。

妳的下一封同樣是通告,日期為2000年二月,標題是「Brit-pop明日板聚」。我想起大三大四我們很常聚會,在天母,在北投,或在市區的老公寓裡。 板友A帶來一片Radiohead的DVD,板友B貢獻一盒Blur的VCD精選,平日從不發文的板友C深藏不露,繳出一卷來路不明的古早Pulp錄影 帶,畫質雖然恐怖,我們擠在昏暗的小客廳卻看得津津有味。

一個人聽音樂,獨自喜歡那些東西,是一件太寂寞的事了。藉由彼此的存在,我們向自己,也向對方確認 — You are not alone.

我翻著妳寫來的音樂交流、唱片交換信函,一封又一封。讀著這些信,回憶的湖泊又注滿了水,不再乾涸,妳的形象也鮮活起來。整整兩年我們互動頻繁,常在國外的網站團購,聽完再借給對方,分享感想。

起先是Suede、The Verve、Gomez、Manic Street Preachers這些我們熱愛的英式搖滾,接下來輻射到其他英國樂團身上:Spiritualized、Mojave 3、Primal Scream、The Smiths、The Jam。我們也同步迷上後搖滾:Mogwai、Trans Am、Labradford、Dirty Three。我忽然想到,我的第一張Sigur Rós就是妳借我的。

除此之外,我在政大的傳院圖書館借閱搖滾書籍和雜誌,自己先讀一遍,再帶到打工的唱片行請妳來拿,妳會帶著新發掘的Indie-pop或德國迷幻專輯做為回報。音樂路上,我們是一起練功、成長的夥伴,耳朵愈來愈刁鑽,口味愈來愈實驗,陶醉於用圈內人的術語去描述音樂。

有封信裡妳這樣寫著:

和你借
Jim O'Rourke 大青蛙那張
Tortoise 蜜蜂窩那張

推薦你
Japancakes 滿分,愛到不行
Tarentel 黑夜般的神祕後搖滾氣質,充滿無窮吸引力
Magnetic Fields 早期二合一專輯,更樸實可愛的質感


大四那年,我們對小眾文化產生出無比興趣,常和板友相約到妳學校對面的誠品音樂敗家、去泡2.31咖啡館,或去和平西路的@Live跳舞。妳開始轉寄Rave Party的訊息:陽明山馬槽、基隆和平島,電子音樂終究成了妳的依歸。

我發現妳時常更換暱稱,如「Trainspotting」、「是不是少了什麼」。2000年四月,妳用的是「If You Were Here」,那是瑞典樂團 Kent的專輯《Isola》中的一首歌,妳給它下的評語是:一劑燦爛又憂傷的猛藥。

是了,燦爛又憂傷,總是妳看人的眼神。



























2001年春天吶喊的某個深夜,我到一家民宿找妳和一群朋友,大夥正在狂歡,妳卻一人蹲坐在角落,手裡抱著裝滿CD的鞋盒,用耳機聽著當時最愛的 Slowdive。妳抬頭看向我,什麼都沒說,或許什麼都不必說了,妳眼裡散溢著喜悅的靈光。我永遠記得,當時的妳是那麼燦爛又憂傷。

同年七月,Yo La Tengo初次來台,我們和板友在野台開唱前夕得到訪問的機會。坐在東區的飯店大廳,我緊張地只顧傻笑,妳用流利的英文應對如流,完成任務。兩個月後,我們恰好在同一天入伍與搭上出國留學的班機,妳在告別的信中寫道:

近三年的情誼,感覺就像要劃上一個句點了。
希望不管是兩年或四年後,我們對音樂都還是充滿熱忱,而且能繼續這樣交流,做聊音樂的好朋友


妳到英國後,三不五時會寄些小東西給我,也在信中分享演唱會的心得和旅途上的故事。妳說White Stripes讓妳激動莫名,說Stone Roses的致敬團(每個團員都打扮得和原版的一模一樣)讓妳熱淚盈眶。

人在他方,我感覺妳仍離我不遠。第二年後,信件的來回次數漸漸少了,近況不再更新,妳曾連續好幾個月沒有上站,喪失板主資格,我接下了妳的空缺。

2002年十二月妳捎來最後一封信,我們的友誼到此,彷彿一條不再往前流動的河,歷經漫長的冬季,河面結起了冰。但我相信,河的底部仍有暖流通過,在我偶 然看到妳的時候,在地社、聖界、The Wall,我們擦身而過,心裡積了許多感受,想說未說的話全卡在嘴裡,卻只默默交換一個「你還在」的安定眼神,就讓暖流在我們之間通過。

妳後來的發展都是從朋友那裡得知,他們說妳搬到都蘭定居,在鐵花村當音控,成為聲音藝術的創作者。

其實,我希望妳能原諒我這個不及格的老朋友,去年夏天我到台東,理應去都蘭找妳,好好和妳抽一根菸、喝幾杯酒,聊聊那些妳我曾經著迷的音樂,縫補三十多年的生活在彼此身上留下的傷口。如今,我某部分的青春,跟著妳消逝在這世上。

2001年早春妳給過我一封信,轉貼妳最喜歡的Joy Division歌曲〈Decades〉的中譯歌詞。妳在信尾替這首歌下了一段注解:

死亡不斷的召喚著 無所謂的召喚著
年輕人 走投無路的年輕人 你要去哪裡
有哪裡可以去


十多年後,也許我可以用一位喜愛作家的話來回答妳:人在自己的夢裡死不了。

安智,再見。






(圖 / 陳德政提供)

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在地實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004.2.6~2.27在「在地實驗」的展場,安智的作品〈Launch! Vagus urchin (aka British Queen on No. T Land)〉。


這兩個影片是安智朋友:黃文浩放在youtube的
http://youtu.be/S-QGPGyOu9g
http://youtu.be/mItAKSHmNQg

以下是描述安智展覽音樂的內容:
http://news.etat.com/etatnews/040305-3.htm

蔡安智這次,將歷時四個多月到台灣各地旅行所收集到的聲音,重新組合,建構出一個故事的場景。當我們集中注意聆聽他的作品時,腦海中總會浮出一幕幕,透過聲音跟我們自身經驗所結合而生的場景,腦海裡的畫面就像電影一般生動,感受直接而確切,這就是聲音所帶來的震撼吧!
蔡安智認為他並非想要傳達什麼,只是透過像書寫日記一般地,紀錄下他覺得有趣的聲音,不論是鄉間青蛙的鳴叫聲,還是都市裡車來車往的引擎聲,甚至是自己打翻盆子所發出的聲音,都引起他紀錄下它們的衝動,就這樣他帶著自己的DAT跟著他四處遊走,紀錄下兩千多分鐘的聲音與回憶。
回憶是伴隨著聲音的,一般而言聽覺很難在記憶中留下痕跡,但對於自小喜愛音樂的蔡安智來說,受過“訓練”的耳朵,成為他注意這個世界的要角。聽覺的延伸,建構出一個故事的舞台,聲音在裡頭開始表現各自的性格,逕自說起故事來…我感覺到…一隻活脫脫的酷思拉從聲音中走出來…在我的門外,突然間,場景一換,轉化成幽暗的祕林,驚愕地悉甦著……
很多人用筆寫日記,用圖畫紀錄他們的生活,蔡安智選擇了用聲音留下記憶。我們悶不在意的聲音,甚至有時認為受到充斥的聲音打擾,透過另一種特殊方式的轉換,它成了藝術家表達自我情感,重現當時記憶的最佳見證。
(陳韻如在地實驗報導)

這是轉載「在地實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內容文章

獻給音樂人安智 - 追悼MV

這是安智朋友幫安智做的追思音樂MV

有2輯

1、http://youtu.be/xipDhJxpgT8

2、http://youtu.be/JGvWxkJrX3w


2015年的元宵………

2015 . 3. 4.
今天是元宵的前一天,因為搞錯日期就提早來幫安智過元宵節。

買了紅豆+奶油車輪餅、草莓蛋糕、烏龍綠茶不加糖。

2015年2月21日 星期六

都蘭.那邊 音樂空間 節目海報 (1) 每月海報














[轉載] 好的擺:蔡安智「都蘭.那邊」多軌聲音裝置個展

原文來源:
好的擺
http://blog.xuite.net/goodbuy959/blog/122400726-%E8%94%A1%E5%AE%89%E6%99%BA%E3%80%8C%E9%83%BD%E8%98%AD.%E9%82%A3%E9%82%8A%E3%80%8D%E5%A4%9A%E8%BB%8C%E8%81%B2%E9%9F%B3%E8%A3%9D%E7%BD%AE%E5%80%8B%E5%B1%95


原文發表時間:
2008-08-15 12:10


全文內容:

蔡安智「都蘭.那邊」多軌聲音裝置個展




我的乾女兒蔡安智在都蘭糖廠 二號倉的聲音裝置個展,至於什麼是「聲音裝置」~??
其實我也懂得不太多
大家來看看就知道了嘛~~
另外8/18~8/22,都蘭糖廠 裡也有2008「東海岸音樂季」的系列活動
請見列表~~~~


8/18()
都蘭工作坊
Pm3-6
都蘭新東糖廠
Message”與琉球音樂,由巴奈與日本增井林太郎帶領。
自由舞台
Pm6-10
熱情不冷場,只要你敢秀,就可以與表演團隊一起high翻天!
演出團體:Fulak  Fulak劇團、小董事樂團
手創工藝展
Pm1-9
都蘭部落月桃教學、示範作品展;創意工藝展;Fa Ra Fina非洲鼓演奏、示範、教學;DijiBoom樂團毛利樂器(Didgeridoo) 演奏、示範、教學
8/19()
都蘭工作坊
Pm3-6
都蘭新東糖廠
都蘭阿美文化介紹,有頭目樹皮衣及傳統器物示範。
自由舞台
Pm6-10
熱情不冷場,只要你敢秀,就可以與表演團隊一起high翻天!
演出團體:Fulak  Fulak劇團、達卡鬧
創意工藝展
Pm1-9
都蘭部落月桃教學、示範作品展;創意工藝展;Fa Ra Fina非洲鼓演奏、示範、教學;DijiBoom樂團毛利樂器(Didgeridoo) 演奏、示範、教學
8/20()
都蘭工作坊
Pm3-6
都蘭新東糖廠
1.阿美族都蘭陶製作,由都蘭陶達人達海帶領。
2.來自日本著名雷鬼樂團PAPA U-GeeFatty Maria雷鬼舞蹈教學。
自由舞台
Pm6-10
熱情不冷場,只要你敢秀,就可以與表演團隊一起high翻天!
演出團體:Fulak  Fulak劇團、龍哥(郭明龍)
手創工藝展
Pm1-9
都蘭部落月桃教學、示範作品展;創意工藝展;Fa Ra Fina非洲鼓演奏、示範、教學;DijiBoom樂團毛利樂器(Didgeridoo) 演奏、示範、教學
8/21()
都蘭工作坊
Pm3-6
都蘭新東糖廠
1.“日本北海道 愛奴族與阿美族樂器篇”。由北海道 愛奴族音樂家Oki與旮亙樂團帶領示範。
2.來自日本著名雷鬼樂團PAPA U-GeeFatty Maria雷鬼舞蹈教學。
自由舞台
Pm6-10
熱情不冷場,只要你敢秀,就可以與國外團隊一起high翻天!
演出團體:Fulak  Fulak劇團、DijiBoom樂團
手創工藝展
Pm1-9
都蘭部落月桃教學、示範作品展;創意工藝展;Fa Ra Fina非洲鼓演奏、示範、教學;浮浪人生團即興演奏、示範、教學
8/22()
都蘭工作坊
Pm3-6
都蘭新東糖廠
1.“日本北海道 愛奴族與阿美族歌謠篇”。由北海道 愛奴族音樂家Oki夫人與阿美族耆老黃貴潮帶領示範。
2.來自日本著名雷鬼樂團PAPA U-GeeFatty Maria雷鬼舞蹈教學。
自由舞台
Pm6-10
熱情不冷場,只要你敢秀,就可以與國外團隊一起high翻天!
演出團體:Fulak  Fulak劇團、自由之夜
手創工藝展
Pm1-9
都蘭部落月桃教學、示範作品展;創意工藝展;Fa Ra Fina非洲鼓演奏、示範、教學;浮浪人生團即興演奏、示範、教學

歡迎大家一起來唷!!

[轉載] womensoundart :蔡安智(Anchih Tsai)


文章來源:
womensoundart
http://blog.roodo.com/womensoundart/archives/25929226.html


原文發表時間:
November 15,2013 19:32


全文內容:


蔡安智(Anchih Tsai)

台灣的蔡安智居於山間,生活、拍攝、錄音、創作,上山下海採集全島聲音:地方宗教慶典、祭儀、文化聚會、選舉造勢、政治抗議、民俗活動,她不贅言動機但在行動中陳述了理念。畢業於英國約克大學音樂工程所,主修 Ambisonic Composition,對搖滾音樂的敏銳感受影響她的聲音創作。以DAT Recorder在台灣許多在地鄉鎮做田野收音(field recording),採集並記錄有趣、具特色的聲響:如自然的山風、海浪、蟲鳴、人聲、生活環境聲……這些反應了人文底層的意識交流,如逐漸流失口耳相傳的傳唱之音。2005年由國藝會補助的「科光幻影‧音戲遊藝」科技藝術巡迴展,她以「台灣聲計畫」展出,幾年來一張「台灣聲音地圖」持續建構著,創作者將收音事件用廣泛的「聲音」呈現。(Pic_ Anchih1_蔡安智《台灣音計畫》©蔡安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來自哪裏?台灣
**創作緣起與歷程?
畢業於英國約克大學音樂工程所,主修 Ambisonic Composition的蔡安智,對搖滾音樂的敏銳感受影響她的聲音創作。
** 聲音創作理念為何?
蔡安智曾以DAT Recorder在台灣許多在地鄉鎮做田野收音(field recording),採集並記錄有趣、具特色的聲響:如自然的山風、海浪、蟲鳴、人聲、生活環境聲……這些反應了人文底層的意識交流,如逐漸流失口耳相傳的傳唱之音。她於山間生活、拍攝、錄音、創作,上山下海採集全島聲音:地方宗教慶典、祭儀、文化聚會、選舉造勢、政治抗議、民俗活動,她不贅言動機但在行動中陳述了理念。
2005年由國藝會補助的「科光幻影音戲遊藝」科技藝術巡迴展,她以《台灣音計畫》入選、展出。《台灣音計畫》為深入全台計畫性的聲音採集。以主題整合方式、地域特殊性挑選全台八十至一百個定點,透過聲音採集循線將在地文化觀點與議題和自然、 環境、經濟、社會、人文等相關議題結合。以著重「具象聲響」之創作手法,運用Ambisonics等虛擬立體空間系統,重建並建構真實立體聲音環境──使參與者透過操作站與聲音物件的互動,置於聆聽室而有真實立體空間之感並重拾對聲音環境的關懷。在展出現場藝術家設置了24只盒子,參與者打開其中的任何一個盒子時隨即啟動其連結的音軌,展間中的喇叭便傳出經藝術家剪輯過的聲音採樣,彷彿將台灣在地文化的多樣面貌以聲音的方式收錄在一只只的盒子中,喚起聽覺與文化的感應。
這是一件深入全台(包括離島地區)、錄音採集的計畫,透過這樣的聲音藝術作品之呈現,消除欣賞者對整體大環境、乃至社會、歷史、文化所產生的疏離、冷漠、排拒,並更深刻、豐富個人對生態環境、文化遺產擴及社會發展的切身感。
**特色為何?
環境聲響、田野收音、聲音裝置
**網站:http://tw.myblog.yahoo.com/good-buy/article?mid=-2&prev=599&l=f&fid=9
For field recording, Taiwanese sound artist Anchih Tsai had lived in the mountains and countryside in Taiwan to record the sound materials and to photograph the cultures of this island.
In 2004 to 2005, Anchih Tsai's Taiwan Sound Project was accepted and sponsored by National Cultural and Arts Foundation for touring exhibitions in Taiwan. This project is a huge field recording plan in which Anchih collected various sound materials at 80-100 locations all over the island. She tried to represent her cultural view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 social and arts issues of Taiwan through sonic presentation.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York, Anchih Tsai 's major was Ambisonic Composition. Yet she kept her interests in rock music which affected her sound creation. By using DAT recorder, she has done field recording of the distinctive sounds in Taiwan, such as the breeze, winds, waves, sounds of insects, people's voice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etc. 
(Picture courtesy:蔡安智《台灣音計畫》©蔡安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